当前位置: 主页 > 医院公益 > 医院文娱 >
  • 医院公益
《摘自“近视患者家长”一篇日记》
  • 《摘自“近视患者家长”一篇日记》
    这是2020年4月12日的旧文,搬家过来是有心近视防控的家长查找。

    ​​又是一年近视日,群名片总算从9.3岁改到10.3岁。近视防控的每一天都是熬出来的,以至于需要把年龄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不断的给自己打气。


    (一)一切皆有可能!
    虽然大家都明白“近视不可逆”是主流医学观点,但是对于加入近视防控大军的家长来说,还是希望能多多收集一些偏方或者案例,期待出现一些奇迹。这两年的加群、建群多少会有点收获。


    1、眼轴是可以回退的
    这个论断因为和主流医学观点不吻合,写出来肯定会被质疑,但是一年前的5月,我们想验证主流三大近视防控手段(户外、OK镜、滴药)的效果时,分别建了户外、OK镜、赛飞杰和阿托品四个微信小群,其中重点关注、严格执行群规的是户外群和赛飞杰群,比如强制户外打卡,强制提交在石一宁医生那里就诊的眼健康数据。也许 "回退"这个词不那么准确,可能是晶体发生变化,但是至少证明眼轴的增长不明显。

    眼轴回退的现象,目前网络上有迹可循的案例来源主要是以下几个:

    1、戴OK镜的孩子会出现这一现象,这一点志汇眼科的于青医生和五官科医院的陈志医生都有文章论述,其中陈志的论文研究认为这种回退是短暂的,即停戴后就会慢慢反弹。

    2、在石一宁工作室就诊过的孩子,有一定的眼轴回退比例,石医生还专门建了一个眼轴回退交流群,把出现这一现象的家长邀请进群。

    3、户外群的孩子在去年暑假出现过一些回退案例,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户外运动时间均保持在每天4小时以上,且年龄越小回退越明显,但是不排除和OK镜或赛飞杰联合的结果。

    最后还有个艾尔兴的仪器号称能让眼轴回退,但是这个仪器本身是治疗弱视的,目前还没有医生大咖站台背书。如果你在我们的群提到这三个字,政委肯定会出来喷你!

    眼轴回退总归是有点让人匪夷所思,而且也不是每个孩子照抄作业后都能如愿,提供这些案例仅供参考。

    2、度数是可以代偿的
    “近视后度数降低”这个结论同样和主流医学观点不吻合,除非是假性近视,或者成年后做激光手术。不过北京同仁医院王利宁教授在一次采访中曾经提到:“有时候家长带着孩子到了医院,说王大夫你能不能治好孩子的近视,花多少钱都可以。我说其实不用花钱也可以解决,把小孩送到内蒙古草原去放牛放马,他的近视就可以终止,甚至能够减退。但是家长做不到,这就是一个现实。”

    那么对孩子来说,如果不去草原,在成年之前还有没有可能度数降低呢?如果眼轴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生理增长,甚至出现回退,那还是有可能出现奇迹的,即角膜曲率代偿抵消了近视加深。曲率代偿对大部分孩子来说,还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不是单纯靠照抄作业就能解决的。不过,至少早期干预,坚持户外或者用药可以减缓度数增加。

    这里心疼一下我家配过的新乐学和OK镜,它们的服务期都短了点,但是个性化的近视防控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很多时候的抉择事后看来好像是一个英明决断,但是或许只是刚好撞上好运而已!

    3、学习是可以不掉队的

    一旦走上近视防控这条路,每天孩子不出去户外3小时以上,当妈的就没有安全感。但是户外究竟该怎么学习确实是个问题!眼睛不行,那就多用耳朵吧!语文、英语听力优先,听能解决的问题尽量用听的方式学习,宝贵的用眼时间留给数学,何况数学本身也是儿童思维水平息息相关的,家长永远没办法提前灌输高几个年级的数学题目。

    不过,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学习方式的改变需要家长花时间去琢磨,需要孩子花时间去适应。在慢慢寻找适合自己的、绿色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很可能孩子的自信心已经大大受挫,他已经不相信自己还能赶上同龄人的进度,开始变得越来越敏感。这时,需要首先解决的是心理问题,而不是学习本身。这个拉回正常学习进度的过程对家长来说确实是一种煎熬,唯一幸运的是,孩子通过一些编程比赛的阳光普照奖重新找到了学习上的自信。

    (二)一切都是最好的选择!
    别人家的案例永远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让我们羡慕不来,甚至会让我们魔怔般的折磨自己:我是不是做得还不够好?我的孩子是不是还做得不够好?为什么我们没有出现别人家的好效果?

    1、接纳自己的每一个选择
    用高阿还是低阿?

    配新乐学还是OK镜?

    户外和学习矛盾怎么办?

    看哪位医生更靠谱?
    ......

    每一个决定都很艰难,担心多走了弯路,生怕走错了对不住孩子。曾经在一个近视群里看到过这段话一直记忆犹新:

    “我女儿三岁被发现斜视和近视,就开始了惊慌失措全国各地找名医的过程,了解过梅花针,做过中医按摩,西面找过石一宁大夫,东南找过奚继马大夫,当然还有上海的薛枫大夫和谢培英大夫,以及大家推荐的几乎所有大夫。5岁戴了OK镜,7岁滴了阿托品。感恩大家和孩子爸爸一直地支持,现在心态慢慢平复了,总结经验如下:孩子不配合自己不重视时去看石一宁大夫,马上全家紧张;心情太紧张时去看看奚继马大夫的文章;配眼镜找谢大夫,滴阿托品找薛枫;但最终得靠父母的细心观察和强大的毅力……经常医生说不清楚的问题,我们通过测试和数据记录发现了问题。妈妈们加油[拥抱][拥抱][拥抱]”

    经常会有家长懊悔之前的决定,但是即便是你当初的选择,也是你基于慎重考虑才艰难做出的。比如你担心滴药太多,会有各种后遗症,所以减少了用药量或者干脆放弃滴药;比如你担心OK镜容易感染或者孩子根本就不配合,所以配置了普通的框架镜;即使是看错医生耽误孩子,根本原因也是因为那个时候你获取的信息或者拥有的经验不足以去做更好的决定,所以不要和自己去较劲,和自己拧巴,你当时的选择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我的学生时代没有过因病休学、在家学习的经历,如果没有过近视恢复的经历(尽管现在已经无法考证当年到底是真性近视还是假性近视),或许我对近视防控都没有这么执着。


    2、不要像点坐台小姐一样点医生
    这是作家六六的一句原话,我觉得用在近视防控上找医生也是适用的。比如之前在群里,谁提到**医生,我就会和谁急。因为他让我家超过25mm的眼轴先回家继续观察3个月,再考虑要不要滴药。还有***视光师,一进房间就劈头盖脸的批评我不立刻给娃配眼镜。

    但是再回头去看,即使是给出三板斧(验光——散瞳——配镜)的医生也无所谓对错,毕竟这是大部分近视娃常规的、安全的治疗方案。如果家长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肯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不被理解也很正常。我们不能觉得因为自己付钱了,医生就一定要按照你设想的治疗方案走。比如听说别人家低阿效果不错,就要求医生给自己家开低阿。

    能成为群友们口中的大咖医生都是爱惜自己的羽毛的,不会轻易砸自己的牌子,医生是专业人士,不需要来和患者商量、探讨治疗方案。就像张文宏医生说的:“你读的书和我读的书是不一样的。”如果家长一定要在专业的医生面前卖弄自己从百度、微信群、QQ群、甚至公众号文章上获取的碎片化知识,那大可不必去挂号就诊,直接在家自学成才好了。


    和我们选择医生一样,医生也是选择患者的,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医生采取的治疗方案不合我们的想法,或许也是医生一种变相的、委婉的拒绝呢?当我们抱着一沓写满其他医生的治疗方案的病历本,有点像逼着现在的医生当法官,“审判”其他医生的“错误诊断”。其实除去生理性的一些特殊情况,绝大部分普通的近视娃都没必要占用名医资源,最多过一年,就应该找到和自己孩子匹配的医生,定期复查即可,毕竟近视本身不是一个复杂的疑难杂症。

    ~~~~~~~~~~~~~~~~~~~~~~~~~~~~~~~~~~~~~~

    今年的记录没有数据,甚至没有一些具体方法的分享,或许会让很多群友失望。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一、认识到近视防控确实是个性化的事情,即便是同样的治疗方案,每个孩子的表现都会不同,数据的分享容易造成照抄作业却没法达到预期效果的失望。我尽量会把数据更新到橙爸开发的小程序中,大家在群里看看就好。
    二、近视防控效果最终取决于生活方式、家长教育理念、孩子学习方式等的改变,有些改变甚至是颠覆性的,容易引发争议。这些本身没有对错,只是家长的不同选择而已,我们没必要把彼此看成是怪人。
    三、近视防控永远在路上,疏忽不得。虽然不知道现在和近视的对抗阶段还能维持几个月,下一付眼镜会是什么样的,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会不会懈怠,但是至少目前抢回两年的时间还是值得的。

    最后,感谢近视防控路上结缘的所有人!

    发布于 2021-02-14 20:16
    “一个关心孩子近视的家长的心历路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