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科研教学 > 医学继续教育 >
  • 科研教学
《针刀治疗技术操作规程》
  • 针刀治疗技术操作规程
                                                                                     
        针刀医学是将东方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西方医学的基本理论融为一体并再创造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医学理论体系。针刀治疗技术是现在疼痛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它 是在中医针灸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生物力学的观点,用于治疗因慢性软组织损伤等原因所引起疼痛性疾病的一种方法,即针与刀相结合形成的一种闭合性微创伤性治疗技术。具有见效快、方法简单、经济实用等特点。不仅具有现代医学微创技术的特点,同时也是与中医治疗技术即中医针刺疗法的完美结合。针刀主要通过手术效应、针刺效应以及综合效应等来发挥其功效。
    1.评估
    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过敏史。
    1.2针刀治疗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1.3疼痛程度( VAS评分法)。
    1.4心理状况。
    2.目标
    缓解或解除因慢性软组织损伤等原因所引起疼痛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剥离、调整经气等方法恢复力学动态平衡。
    3.适应症
    3.1各种因慢性软组织损伤而引起四肢躯干各处的一些顽固性疼痛点。
    3.2滑囊炎滑液囊受到急、慢性损伤之后,就会引起滑液囊闭锁,而使囊内的滑液排泄障碍,造成滑囊膨胀,而出现酸、胀、疼痛、运动障碍等症状。或由于过度瞪胀而挤压周国的神经、血管,出现麻木、肌肉萎缩等症状。此种病变用常规的治疗方法,难以奏效,应用针刀闭合性将滑囊从深面十字切开,针刀术后用手指迅速将滑液囊压扁,往往可速见成效。
    3.3骨化性肌炎初期(包括肌肉、韧带钙化)对干骨化性肌炎,针刀治疗适应在骨化还没有完全僵硬之前,就是说肌肉还有弹性的情兄下,才适宜针刀治了,不过疗程比较长,一般要60天左右。骨化性肌炎的病因和骨质增生一样,是肌肉和韧带拉应力过高引起,限制了人体的正常功能。
    3.4各种腱鞘炎或韧带李缩引起的疼痛刀治疗各种腱鞘资,有时疗效极快,尤其对狭窄性腱鞘淡、跖管综合征、腕管综合征之类,有特殊的疗效,但有时也必须配合一些药物。
    3.5肌肉和韧带积累性损伤针刀治疗肌肉和韧带积累性损伤,对病损较久的疗效显著,对病损时间较短的疗效较差。
    3.6外伤性肌痉挛和肌紧张(非脑源性的)外伤性肌痉李和肌紧张在临床上表现极为复杂。有的单独构成一种疾病,有的夹杂在其他疾病当中表现为一种症状,有的表现比较隐蔽。而由于肌痉李和肌紧张继发出一种突出的的临床症状。但只要搞清原因,是肌肉痉挛和肌紧张者,应用针刀治疗,都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
    3.7手术损伤后遗症做切开手术如在四肢施行,特别是在关节附近容易造成罐鞘狭窄,筋膜、肌肉、切带、关节囊编,結疤粘连,导致功能障碍。针刀对此施行闭合性松解术,有很理想的疗效。
    4.禁忌症
    4.1病变部位或全身有感染、发热。
    4.2病变部位有重要的血管、神经或脏器等难以避开。
    4.3出血、凝血功能异常。
    4.4重要脏器疾病的发作期,如心肌梗死。
    4.5诊断不明确以及不能合作者。
    4.6医生未掌握局部解剖和针刀技术要领者。
    4.7体质虚弱、高血压、冠心病、晚期肿瘤病人等。
    4.8定性、定位诊断不明确者。
    此外,对于老年病人、极度恐惧的病人以及对治疗效果怀有疑虑的病人均应该慎用针刀治疗。糖尿病等易感染病人,术后可预防性的给予抗生素治疗。
    5.告知、协议
    6.实施方法
    6.1常规物品准备:各型针刀
    6.2药品准备;利多卡因、生理盐水、VitB12等(其利多卡因浓度控制在0.5%以下)
    6.3体位:根据施术部位,选择合适的体位,如颈部、背部取俯卧位,上肢取坐位或卧 M 位,足跟取俯卧位。
    6.4进刀操作
    6.4.1定点;首先找准进针点并用龙胆紫进行标记,弄清病变层次及局部组织解剖关系。适宜的进针点有敏感的压痛点,牵拉该处肌肉而引起的明显痛点,使该处肌肉完成某一特定动作而引发的痛点。定点后常规消毒、铺巾,可先做局麻。
    6.4.2定向:使针刀的刃线与大血管、神经及肌纤维走向相平行,若肌纤维走向与神经、血管方向不一致,则应与神经、血管方向平行进针刀。
    6.4.3加压分离:右手拇、食指捏住针柄,其余三指托住针体,稍加压力而不刺破皮肤,使进针点处形成一个长形凹陷,将刀口下的血管、神经分离到刀口两
    6.4.4刺入:继续垂直加压,有坚感时表明已接近骨质,再梢加压即可刺破皮肤至所需深度。
    6.5根据具体需要选择施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切开剥离、削磨铲平、疤痕刮
    6.6出针后,无菌棉纱块压迫针孔片刻,待血止后予以创可贴覆盖。
    6.7观察并告知具体相关注意事项,30分钟后如无不适,方可离开或回病房休息。
    7.针刀治疗的并发症
    7.1晕针
    7.1.1发生原因
    7.1.1.1体质因素:有些病人,特别是女性病人,属于过敏性体质,血管、神经功能不稳定,易于发生晕针现象。另外在饥饿、过度疲劳、过度紧张和恐惧、大汗、泄泻大出血后接受针刀治疗也容易发生晕针现象。
    7.1.1.2体位因素:坐位状态下接受针刀治疗晕针发生率高,卧位治疗时晕针发生率低。
    7.1.1.3刺激部位:在肩背部、四肢末端部位治疗时,针刀剥离刺激量大,针感强,容易发生晕针。
    7.1.2临床表现:针刀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半小时左右,病人出现的头晕、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心跳加快、欲吐、血压下降等临床症状。
    7.1.3处理晕针一旦发生,医生立即停止治疗,让患者平卧在治疗床上,头低足高位,掐人中、内关、合谷等穴,并口服温开水或葡萄糖水,必要时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等并请内科医生协助处理,谨防晕针并发症,警惕心脏和脑部疾病的发生。
    7.2断针
    7.2.1发生原因
    7.2.1.1刀具质量较差。
    7.2.1.2针刀反复使用,在应力集中处易发生疲劳性断裂。
    7.2.1.3病人精神过于紧张,肌肉强烈收缩,或针刀松解过程中针感过于强烈,病人不能耐受而突然大幅度改变体位。
    7.2.1.4发生滞针:针刀刺入骨间隙,刺入较硬较大的变性软组织中,治疗部位肌肉紧张痉挛时仍强行大幅度摆动针体或猛拔强抽。
    7.2.2临床表现;针体折断,残断留在患者体内。
    7.2.3处理方法:嘱患者不要紧张,保持原有体位,若有残断外露,则可用手或镊子将其拔除,否则应行手术切开探查取出。手术宜就地进行,不宜搬动移位。必要时可借助 X 线定位并请外科医生协助处理。
    73神经损伤
    73.1发生原因
    7.3.1.1解剖知识不全面,立体概念差,没有充分考人体的生理变异。
    73.12手术中采用局麻,特别是在肌肉丰厚处,如在腰臀部治疗时针刀刺中神经干,患者没有避让反应或避让反应不明显而被忽视。
    7.3.1.3盲目追求快、强刺激,手法过于粗暴。
    7.3.2临床表现:受损神经支配区域剧痛,感觉与运动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甚至暂时性丧失。如臂丛神经伤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三角肌麻痹、肩不能外展、眼睑下垂、 Horner 征等;桡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腕下垂;正中神经损伤出现“猿掌”;坐骨神经损伤表现为小腿运动障碍、足下重、酸行。
    73.3处理
    7.3.3.1及时诊断:凡治疗?中或治1?后12 h 内出现不能解样的肢体剧痛、放射性传痛、麻木、运可腾碍等症状,应高度怀疑针刀治后神经份的发生,应立即停止治疗。
    73.3.2药物治疗:全身应用神经营养药物如激素、多种 B 族维生素、细胞色素 C 、能量合剂、神经生长因子等治疗。
    73.3.3物理治疗:局部可给予红外线、电磁波按摩、活血化淤、舒筋活络药液离子导入等治疗。
    7.3.3.4治疗重点:疼痛剧烈者可给予镇痛药;预防腕下垂、足下垂、足内翻等畸形,应使用石膏托、木鞋等进行肢体功能位固定;为防止关节挛缩和肌肉废用性萎缩,对肢体应给予定时按摩、被动活动,鼓励患者多作主动活动。注意观察受损神经恢复情况,若神经圣损伤逐渐加重,应进行早期手术松解或晚期病损段神经切除、自体神经移植或神经移位。
    74感染
    7.4.1发生原因
    7A.1.1器械消毒不完全。
    7.4.1.2医务人员忽视无菌操作或违反操作治疗原则。
    7.4.1.3术后针孔未得到很好的保护,如过早接触污物、污水等。
    74.14病人免疫力低下等。
    742临床表现
    7A.2.1局部症状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是化脓性感染的五个典型症状。但这些症状不一定全部出现,而随病程迟早,病变范围和位置深浅而异。病变范围小或位置较深的,局部症状可不明显。
    7A2.2全身症状感染轻微的可无全身症状。感染较重的常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一般均有白细胞计数增加。
    7A.3处理
    7A.3.1患部制动、休息可减轻疼痛,而且有利于得炎症局限化和消肿。
    7A.3.2台理应用抗生素。
    7A.3.3必要时手术治疗,包括脓种的切开引流和发炎脏器的切除。
    7.5出血
    75.1发生原因
    7.5.1.1解剖知识不全面,对实施部位血管分布情况不了解,没有充分考虑人体的生理变异。
    75.1.2血管本身病变,如动脉硬化使血管壁弹性下降,管壁变脆容易出血。
    7.5.1.3出凝血机制障碍。
    7.5.2临床表现
    7.5.2.1浅表血管:针孔处出血,有时血液不流出针孔而淤积在皮下形成青色瘀斑,或局部肿胀。
    75.2.2肢体血管:肢体主要血管断裂或破裂均有较大量出血。开放性动脉伤出血呈鲜红色,多为喷射性或搏动性出血;如损伤的血管位置较深,可见大量鲜红色血液从创口涌出。闭合性主要血管损伤时,损伤部位肢体常因内出血而显著肿胀,时间稍长者有广泛皮下瘀血,有时形成张力性搏动性大血肿。
    7.5.2.3胸腹部血管:如刺破胸腹部血管,血液可以流入胸腹腔,引起胸闷、咳嗽、腹痛等症状。失血过多可以引起休克。
    7.5.2.4椎管内出血:针刀行椎管内操作,可导致椎管内动脉破裂,易在椎管内形成血肿压迫脊髓。因迫部位不同而表现不同的脊髓段压迫的症状。严重者可致截瘫,甚至危及生命。
    7.5.3处理方法
    7.5.3.1表浅血管出血:用消毒纱布压迫止血。手足、头面、后枕部等小血管丰富处,针刀松解后,无论出血与否,都应常规按压针孔。少量出血导致皮下青紫瘀斑,一般都可自行消退。
    7.5.3.2较深部血肿:四肢血管伤大多可用加压包扎止血。对股动脉、胭动脉和肱动脉引起的大出血,不能用加压包扎 i 止血时,应立即使用止血带。局部肿胀疼痛明显者,或仍继续加重,可先做局部冷敷止血或肌注止血药物。24小时后,局部热敷、理疗等加速淤血的消退和吸收。
    7.5.3.3有重要脏器的部位出血,需立即进行外科手术。如有休克,则先行抗休克治疗。
    8.针刀使用的注意事项
    8.1严格掌握适应症、禁忌症。
    8.2严防损伤神经、血管、内脏等重要组织和脏器。8.3预防晕针,尽可能采用卧位,术后应观察。
    8.4避免空腹,治疗前可给予相关说明及心理暗示治疗。
    8.5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8.6密切动态观察时许。